2007年10月29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消费维权为何由热转冷
本报记者 曹志男

  难:维护权益,举证“价”高
  今年4月份,浦江县的俞先生驾驶一辆刚买不久的尼桑蓝鸟汽车和家人去郊游。正当一家人兴高采烈踏青时,停在一旁的汽车却自燃起来。于是,俞先生找到了汽车销售公司。
  “他们告诉我这不是质量问题,而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。”汽车销售公司的答复让俞先生大为不满,而一时间又无法解释汽车自燃的真实原因,于是,他决定找有关部门去做质量检测。“检测费用要十多万,而且还要我自己先垫付。”这让俞先生吓了一跳,光检测费就够买一辆新车的了,无奈,俞先生只好放弃了维权。
  检测费用到底有多高呢?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,检测一部手机的费用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,而检测一瓶酒的费用需要5000元到1万元,显然,都大大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格。所以,碰到这样的消费特别是小额消费维权,消费者到最后肯定不会选择自己先垫钱检测,而只好放弃维权。

  叹:历尽艰辛,得不偿失
  举证成本过高让不少消费者在维权道路上望而却步,放弃维权。
  前不久,杭州市民王先生市从一家超市花了9元钱买回一条鱼,回家经过一番烹煮后,发现这条鱼散发出一股异味,“好像浸泡过福尔马林。”于是,王先生拿着鱼找到了超市销售员。销售员却一口咬定鱼没问题,气味是烹制过程中产生的。
  较真的王先生决定找相关的监督部门管管这事。可接下来碰到的一系列事情,却让他失去了维权的勇气。
  王先生首先拨打了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,接线员要求王先生必须出具能够确切证明鱼有问题的证据,他们才能去执法。“这就要我花钱对鱼进行检测”,王先生说,他咨询过质检、消协等部门,检测费用少则几百,贵要上千元,检测时间也要好多天,拿出检测数据后,上法院请律师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。
  “万一检测出来商品没有质量问题,我们消费者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?”王先生说,为几块钱的鱼耗费自己这么多时间、精力和钱财,真的不值得。

  维权:需要“特事特办”
  对于目前消费维权特别是小额消费维权中存在的维权成本过高、程序烦琐、过程漫长的情况,记者向消费维权组织及法律界人士进行了讨教。相关人士的普遍看法是,现实中这些情况的确大量存在,也让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费尽周折,导致他们维权困难。但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,似乎也没有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。
  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在质量纠纷发生后,作为经营者首先应当实事求是地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上,以正确的态度积极配合消费者解决相关纠纷。
  浙江建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军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因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发生的权益争议一般数额较小,如果完全按照民事案件处理,程序相对比较复杂。这时候是否可以考虑设置专门法庭,利用‘绿色通道’的方式来受理一些小额的诉讼案件,及时有效地解决消费争议。”